定海谈 | 田林新村:自下而上的生活力量及其未来

2016-01-17 定海桥互助社 定海桥 定海桥

「定海谈」

018

讲述:张雅楠、孙嘉秋

同场:张斌

主持:陈韵

时间:2016.01.18 周一 19:00(至地铁爱国路站运营结束前或欢迎252帐篷留宿)

地点:上海市杨浦区定海港路252号定海桥互助社(见页末地图红点处)

参与方式:关注本微信公众号,回复“定海谈018+姓名+手机号”即可报名参加

友情提醒:请大家用茶水费(10元/位,学生半价)来支持互助社的独立运营,投入现场募款箱中,也欢迎购书、赠物、捐款(特色搪瓷杯有货!)另请自带水杯,鼓励环保。


「定海谈」将以定海桥社区为基地、以地方经验为参照,关涉港台日韩新马等各国各地的社区文化实践,团结各界人士,试图为社会发展与变革提供新观察与新思想。

* 点击“阅读原文查阅“SHP1田林新村调研成果讨论会”现场实录

编辑:陈韵 ;照片提供:张雅楠

Shanghai Project是张斌、冯路、范文斌和庄慎几位共同发起的一个研究计划,旨在对上海这样的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空间运作方式做出观察和分析。田林漕河泾研究是这个系列中的第一个,由张斌老师带领的研究小组完成。


这个关于田林新村的空间研究已经在去年的上海建筑圈和艺术平台上做过不止一次的汇报和讨论(点击“阅读原文”),但互助社仍然希望参与此次调研的张雅楠和孙嘉秋两位年轻人能来定海桥和互助社的现场,进行一次更亲密而直接的讲述。


张雅楠:城市中留存的大量的工人新村住房是一个事实,不论我们是以线性历史发展观看待它,认为代表了这些建国初期快速建造的低标准住宅应该被毫不犹豫地拆除,或者我们对过去的集体生活岁月怀有乡愁,想象其中存续了在如今的大城市中难觅踪影的邻里互助之情。在上海现在的住房格局中,这些当年选址在近郊工业区,现在却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大量低价格老旧住房是二手房供应链里的中坚力量,它们安顿了对城市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大量中低收入人群,这些愈加老旧、愈加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的老公房的现状究竟是怎样,而未来该何去何从?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我们的研究从近距离观察老公房里的空间和生活出发,既是记录,也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属于今日中国的居住真实。

讲述人

张雅楠,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Shanghai Project 1 研究成员,致正建筑工作室建筑师。

孙嘉秋,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Shanghai Project 1 研究成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Shanghai Project 1 的田林新村概述


田林新村是一个典型的计划经济时期大量建造的工人住宅区,经历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市场化浪潮至今,历史的跨度和空间属性的变化更迭在这个工人新村中孕育出异质的空间载体和现象。从邻里之间合作使用外廊走道,到小区级道路上自发产生的商业生活,从“溢出”到“共生”的空间故事在田林新村各个尺度的共有空间持续进行着。我们的研究深入其中,试图发现在大都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力间隙,日常生活是如何由下而上地,以一种微小、临时、暧昧、往复甚至犹豫的方式,最终能够重塑整个城市空间的面貌。

田林新村早期历史简介


田林新村地处漕河泾镇西北1公里处,东濒穆家塘港,西靠桂林路,南依漕宝路,北邻宜山路。柳州路、钦州路和田林路相交,新村呈“田”字形,因田林路而得名,是上海市近年规划修建的12个大型住宅区之一。原为虹桥乡农田,1957年漕河泾地区被规划为上海仪表工业区,陆续迁、建工厂20余家。1962年起先后建造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28幢三层和五层职工住宅。1965年迁入居民900余户、近4000人。1976~1980年建21幢六层楼,先后迁入居民1500余户、近万人。1981年定为上海市住宅小区。同年起,陆续征用农田1400亩,计划建造住宅90万平方米,供l.7,万户、约7万居民居住。工程分二期进行。至1984年,建成130幢,面积为26 7万平方米的住宅;有居民近3万人。商店集中田林路中段,1962年有理发、饮食、油酱店等7家,1966年11个行业、20家商店,1984年有14个行业、近40家商店,桂林路东侧形成集市贸易市场.公交客运89、205路设终点站。(摘自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在定海桥讲田林新村


定海桥是一个多层次的工人+新移民社区,一百年前的纱厂工人宿舍、五十年代的自建公助住房(现正拆迁基本完毕)、八十年代以后的新村式公房,以及工厂和国家系统以外各个历史时期居民的自建住宅,都错落分布在一起,并无可作为代表的建筑风貌可言。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现场,我们或可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比较性的和历史性的视野,来重新看待工人新村发展史中的田林新村,其自下而上的生活经验和空间创造如何形成?其发生作用的条件为何?对当下的意义为何,又在经历怎样的转化?此种的“自下而上”是否有未来,而未来会以怎样的方式展开?以及,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理解中去想象和作为?回看这座城市,我们既无法忘记我们中的很多人是工人的孩子,又不能忽视现在的城市空间转换逻辑中对某些自发机制的抑制与扭转,不能忽视身边始终保持移动和搬迁中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当一个稳定的阶级同它的空间方法在新的状况下改变时,我们是否可以重新来激活它,并参与到这种能量的保存和转化中去?(陈韵)

田林一村到十二村的分布图

八十年代的田林新村


田林二村今日

Shanghai Project团队的工作照片



关于我们

定海桥互助社,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定海港路252号,是一个自我组织的学习、沟通、反思和服务的活动现场,寻求社区文化/价值建设同艺术/知识生产相结合的行动和创造方式,以互助的原则同在地社区和广泛的同道者互动、协力与合作。

欢迎访问我们不断建设中的网站

dinghaiqiao.org